倒藻的真实原因?防范思路原来这么容易简单……

原因倒藻表面上看是天气突变引起的,实质的根本原因是藻类自身抗性差,难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突然死亡。 犹如人的身体不好、抵抗力差,环境突变就容易生病。如何让藻类的抗性强(1)持续稳定的营养供给: 人长身体或维持生命,需要每天吃饭,不能饱一顿饥一顿的,更不能饱一顿饥几顿的。 同理:藻类健康生长要营养(也就是肥料了),营养的供给要持续稳定、营养结构均衡合理。 而肥料主要来源三个方面:1)环境供给:底泥释放和水中带入;2)以饲料为主的养殖投入品带入:以生物代谢物为主,包括鱼体粪便、残饵、生物残体,大多需细菌分解释放;3)人工施肥: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 了解了这三个方面的来源,那么还需要根据藻类生长的需肥规律有针对性供肥了,每个养殖阶段不同,肥料来源不一样: 1)养殖前期,存塘量少饲料投喂量比较少,需要靠肥来补充,碳源、氮、磷等元素都需要补,以完全发酵好的有机肥作营养比较全面、而且肥效持续,以化肥少量多次的补充。 2)中后期:饲料投喂量加大以粪便分解物为藻类的营养源,以微生物菌种分解释放,注重调节C/N比、N/P比,定期补磷。 (2)注重水活性的提升: 水不但是水产养殖的环境,还是参与池塘生化反应最大量的物质,是其它参与物质总和的数倍,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水也是最容易忽视的营养,被称为“被遗忘的营养”。 通过激活水体活性,一方面可以促使池塘物质代谢力提升,池塘物质转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是活性水(小分子水)可促进藻类细胞的代谢、抗性更强! (3)菌相 稳定且多样性的菌相是藻相稳定的前提。 首先我们来看菌相与藻相之间的关系,藻类想要持续稳定就需要稳定的营养来源,藻相想要持续稳定,就需要保持藻类种类和结构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多元化的营养盐持续供给才是池塘藻相稳定的保障。池塘的营养盐来自于微生物菌对于各类有机质的分解,不同的菌对有机质分解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比如,芽孢杆菌擅长分解大分子含氮类有机质,乳酸菌擅长分解小分子糖类有机质。只有保持池塘菌相的稳定多样性,才能保证池塘中各类沉积有机质(残饵、粪便、死藻等)被充分分解,才能为池塘藻类提供源源不断且多样化的营养盐,保证藻类多元化稳定繁殖,最终达到藻相稳定,指标正常稳定。 所以说,在日常的生产操作中,我们应注意减少人为对池塘菌相的破坏,比如消毒、氧化性底改等,应在这些破坏性操作之后及时补充EM菌(EM菌菌相结构复杂,稳定,适合在池塘附生)。并日常添加EM菌来保证池塘菌相优良、稳定。 (4)构建池塘完整生态系统 每一个池塘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任何环节的缺失或异常都会导致系统运转异常。 比如说,大部分养殖户认为藻类是好的,池塘中的藻类既能为池塘提供充足的溶氧,又能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指标,而浮游动物会捕食藻类,耗氧且代谢产生氨氮等有害指标,那是不是池塘只培育藻类,杀灭浮游动物就行了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藻类作为池塘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点不可忽略,藻类自身也是会持续代谢的,而且代谢的过程不仅需要N、P、K等,更重要的是需要充足的碳源,而池塘中的碳源主要是由溶于水体中的二氧化碳构成,池塘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有限的,所以说藻类过量繁殖后,水体中二氧化碳会被充分消耗,pH居高不下,碳源供应不足,藻类细胞壁增厚,细胞核增大,分裂繁殖停滞,水质开始老化,直至藻类整体死亡,也就是我们说的倒藻发生。参照一下我们鱼塘常在杀虫后出现的水质老化问题,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 所以说,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池塘藻类稳定的保障。 (5)遇到破坏生态的操作,需及时修复 前面我们讲到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的重要性,那么在我们日常的生产操作中,不得已需要采取一些破坏生态系统的操作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后续措施进行修复。 比如,消毒、底改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微生物菌受到破坏,我们需要在次日补充EM菌进行修复;杀虫后,池塘中初级消费者浮游动物受到破坏,我们需要及时解毒,并少量换水引进一部分浮游动物来修复残缺的生态系统;大量投喂时,有机质积累量剧增,我们需要多补充EM菌来保证有机质的即使转化等等。 总结 总的来说,任何养殖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池塘生态系统的问题,倒藻情况也不例外。我们只需要时刻关注池塘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并在系统的基础上适当增减,以维持水环境的稳定,助力养殖成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